【想法版】:以息相吹

本月初發生野豬傷人事件之後,當局就此展開問卷調查,讓4000多名巴西立居民參與投票,決定野生動物的去留。問卷的選項有野雞、野狗、野豬,以及其他野生動物;投票結果顯示,近四成的公眾希望移除區內所有的野豬。

有民眾指出,野豬傷人事故發生的阿比阿比河公園對面,是一片被砍伐的森林,目前正在興建新組屋項目(Costa Grove)。這也許就是野豬出現在公園的原因。

組屋項目近年來不斷開發,野生動物失去了它們的棲息地,為了生存而闖入了人類的居住環境。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與自然共生共存。

自然協會「赤裸寄居蟹」(Naked Hermit Crabs)的義務嚮導Ivan Kwan於博客上指出,有些國人缺乏對野生動物的瞭解,不懂得尊重它們,給予野生動物空間。公眾有時因為恐懼,對野生動物大聲吆喝、恐嚇;有些則去觸摸它們,或是接近野生動物的幼崽,企圖和它們拍合照。這樣的行為讓野生動物害怕,激發保護自己的本能,動物傷人的風險也就大大增加。

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科學系高級講師西瓦索迪(N. Sivasothi)也指出,多年來國人餵食野豬,改變了野豬的習性,讓野豬不懼生人,看到塑料袋就會聯想到食物,自然會出現野豬接近人類,搶奪食物的事件。

根據媒體報道,多年來巴西立道、羅弄哈魯士一帶,總有大批野豬等待人們餵食;烏敏島仄爪哇的野生動物也習慣了到訪遊客的餵食……人們或許帶著善意,但如此缺乏瞭解,反而造成野生動物傷人事件。這其中的因果是人無意間造成的。

野生動物無法受教育,但我們可以教育自己,瞭解野生動物的習性,明白我們的行為如何影響它們。

2019年到台灣度假時,我到訪關渡自然公園。那是台灣重要的自然濕地,更是國際候鳥的重要棲息地。我不時都會看見老師帶著幼稚園、小學生游走,為小朋友進行講解。後來上網查詢,發現關渡自然公園提供兒童營、親子活動,也有專門為學校提供的導覽、講座等等。除了保育,關渡自然公園對孩童的教育也特別重視。

此外,經濟發展和大自然的保育工作也並非背道而馳。國大自然氣候方案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,保育東南亞的熱帶森林,每年可獲得約367億元的投資回報。在國際上,「碳補償」的想法已經越來越被採納,企業和商家也可把保育工作視為商業機會。

保育新加坡的自然生態,其實也是我們的國際責任——新加坡、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生態系統,實際上同屬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。對大自然而言,生態本無國界,地球上的所有生物,都是息息相關的。我想起莊子在2000餘年前提出:「野馬也,塵埃也,生物之以息相吹也」(《逍遙游》)。在莊子的世界觀里,天地間的所有生靈都是平等的,不管是野馬,或是看似與天地毫不相干的微小塵埃,其實都是息息相通,互相作用。

我們和野生動物共享同一片土地,怎麼能繼續對野生動物採取「鄰避」的態度?2020年的瘟疫絕對是一記警鐘,當更多國人意識到尊重大自然,瞭解自己和萬物「以息相吹」,自然也會體會到自己與身邊的家人、朋友,甚至陌生人之間,也存在著「以息相吹」的關係。

這份體會,正是對彼此的慈悲心。那麼,讓更多國人學習和大自然共處,是否也會是社會和諧的關鍵?在2020年的歲末,我抱著這樣的信念神馳……這的確是對未來美好願景的期盼。

(作者是劇場/文字工作者)

————刊登於 聯合早報星期天 想法版 27/12/2020